考前绝密题:2022年高考语文冲刺建议(有缘者得之,高考前数小时发布)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版本所有:XXX
秘密 ★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2 届 高三 考前 训练 题语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
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繁体作“書”)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
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独独宝爱晋人王義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临死时不能割舍,恳求他的儿子让他带进棺去。可以想见在中国艺术最高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所占的地位了。
这是怎样可能的呢?我们前面已说过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孽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而且也是一种综合艺
术,像中国其它许多艺术那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是同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看法,同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深深地浸透着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家以为什么美,什么不美,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书法家通过文字的书写而表现出他对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某种感受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表现了和这种美的感受相联系的某种思想感情。如王義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古人说它给人的感受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美,是同东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
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还同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古人在论到唐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时说:“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
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颜真卿书法的那种严整的结构和刚正的用笔,的确是同颜真卿所写的那些内容严肃的碑文互相配合的,给人一种凛凛然的严正的感觉,表现了还处于兴盛时期唐代统治阶级的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种多样
的。如王義之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就有不同的美,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不论
怎样,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始终不能脱离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感受,只能通过
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而表现出来。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
映,那就无从表现,即使表现了出来,也决不会为人们所欣赏。
(摘编自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书法家通过一定的书写方法与书写工具来表现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使
汉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B.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认为,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字,而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
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
C.与西洋笔相比,中国毛笔具有历史悠久、用材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书法
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
D.《兰亭集序》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之美,这与王義之受到道家随顺自然、委运
任化的思想的影响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颜真卿《中兴颂》碑的拓本,我们可以了解他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B.象形性贯穿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可与绘画娘美。
C.只要认真感受客观事物的美,普通人也能写出《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作品。
D.同一汉字在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中的写法未必相同,就因作者具体情感不同。
3.下列关于书法的观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 分)(
A.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B.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
C.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
D.草书尤重筋节,若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提出作者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4 分)
5.《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书的碑,右边是一部分碑文的拓片,其内容为:“(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请结合两篇材料中的美学观点,简要分析这块拓片的书法艺术特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南渡记 [
注 ]
宗璞
中国军队撒离北平后,炮火停了。香粟斜街三号宅院里似乎又恢复了事变前的秩序。但
这只是表面上,忽然不用担心炮火,人们心里都空落落的难受。吕老太爷最初几天仍认真地
要报纸看,他不相信已成为历史的事实。他照常坐在书桌前,用放大镜仔细在字里行间寻找
我军反攻的消息。八月九日这天,报纸很晚才来。他忍不住对莲秀说,撤退也许是宋哲元施
展的妙计。打开报纸看时,赫然两行大字:“日军昨由永定、朝阳、广安三路入城。”还登
载了日军司令告市民书,写着“本司令现在入城来维护治安”,最后是“请放心吧”。那就
是说,侵略者命令被侵略者放心地听他宰割!从这天起老人不再看报,每到读报时间就在椅
上呆坐。
八月中,澹台勉受命离开北平到武汉商讨南边的电业。他走后,绛初用全力安排这座宅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院中的生活,她不知道正常的生活能过多久,但总要尽力维持。玮玮等三个孩子头几天都蔫
蔫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渐渐生活正常,绛初又来督促功课,也安排了玩耍的时间。玮
玮开始琢磨怎样玩。
后楼中躲避炮火的邻居,早已回家。荒凉多年而热闹几天的后院,重归寂静。玮玮却发
现了小夹道的锁可以用铁丝桶开,随时可到后院而不必麻烦刘凤才。这天午睡起来,他照例
飞一般跑到西小院,见嵋和小娃也刚起来,小娃正因为什么对赵妈发脾气。赵妈知道他平素
最讲道理,现在这样,孩子实在也不顺心呵。她一点不恼。
“咱们上后园子玩玩。”玮玮带几分神秘地说。
后园里毕竟经过一番整理,雨路从杂草丛生的地面分明地弯过去,路旁不知何时挖了一
个坑,里面有不少纸灰。他们弯到楼后,在那条干涸的小溪边玩。那里已由吕贵堂收拾过了。
两边的蓬蒿已除去,显出弧形的“岸”。玮玮铲土,堆成各种形状:方的是楼,长的是飞机
制造厂,圆的是碉堡。帽和小娃帮着搬鹅卵石,小手不断倒换着把石子堆在土丘边,然后受
命装日本人,玮玮装中国军队,一阵机关枪把一以当千的日本兵打得落花流水。
“躺下!躺下!你们都死了!”玮玮得意地大叫,两个孩子不愿躺在地上,愣愣地站着。
“我要发一个战报!”玮玮大声说,“公公看了一定高兴,歼灭敌军两千人!”
“我们来写战报吧。”帽机灵地拉着小娃的手跳过小沟,跑到楼台下。她敏捷地从抽屉
中找出纸笔,坐下来写,又抽出几张纸给小娃:“你也来。”玮玮便不深究装死问题,一同
来起草战报。经过三方讨论,拟出战报如下:“香粟集团军总司令澹台玮率将孟灵已孟合己
击毙入侵日寇两千人。”帽又说:“你也代表一千人。”遂将笔轻轻一提改为三千,小娃高
兴地看着小姐姐有诺大本事,大声喊:“打赢了!打赢了!”
三人正玩着,有人走上台阶。原来是绛初和弦子,刘凤才挑了一大挑书报杂志跟在后面。
“原来你们在这里!”孩子说,“妈妈,告诉他们吗?”绛初看见玮玮满头的汗,心浮气躁
的样子,有些责怪,绷着脸不说话。孩子遂又说:“玮玮你这样大了还玩打仗,小娃玩玩还
差不多!”“要不是打日本人,我才不玩这个。”玮玮说。绛初乃道:“你十二三的人了,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领着弟妹在大太阳底下折腾什么!如今北平是日本人的天下了,巡警通知说让把有一点犯禁
的书报都烧了,过几天说不定要搜查。你们都懂事了,烧了什么,不能说,也不用跟公公说,
他要生气。”这时刘凤才已经在楼前路旁坑里点起火,把一堆书报抖落开放进火坑。玮玮才
明白这坑的用途,呆呆看着火苗窜起来,吞食着周围毫无抵抗力的纸张。其中有不少是历史
书,凡有日本字样的都拿了来,还有三民主义、孙中山讲演集等。烧着烧着,刘凤才拿起一
大张纸投入火中。
这纸好熟悉!玮玮跳过去一把抢出来,果然是他画的地图,外国军队侵略图。
“怎么烧我的地图!”玮玮生气地抱住这张纸。
“是我拿来的,我是要和你商量的,”绛初尽量放轻了声音说,“凡有一点可能惹事的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书都烧,何况你这明写着侵略的地图。好孩子,以后打走日本人,咱们再画。”绛初伸手拿
那张图。玮玮退后一步不给,说:“日本人为什么要管我们家的事?”孩子冷笑道:“这就
因为我们是亡国奴!”“亡国奴!凭什么说我是亡国奴!”帽和小娃站在玮玮旁边,帽拉拉
他,轻声说:“因为北平让日本人占了呀。”
正闹着,弗之夫妇从柳树下走出来,小娃忙跑过去拉住碧初的手把脸藏在她身后,碧初
的一件家常墨绿绸衫马上湿了一片,帽也泪莹莹地靠过来。弗之走过去拿过玮玮手中的地图,
说:“你爸爸不在家,靠你照顾妈妈姐姐,该帮着料理,不该生事。北平保不住,怎能保住
一张地图!烧了这张图,以后收复真正的土地。”又从待烧书报中检出一面青天白日旗,说:
“这也是要烧的了。”说着把旗覆在图上,郑重地放在火中,肃立静默。众人不觉都肃立,
默然看着火舌缓慢地吞噬着旗和图。图的纸边卷起来,黑色的纸灰竖立着,火舌过去许久才
落下。旗当中的白日烧着了,火苗在燃烧的太阳下也是白的,几乎看不见。刘凤才用木棒桶
一桶,那白日渐渐化为灰烬,火苗在青天上爬行。
“不肖!不肖子孙!”弗之痛心地克制着,不让眼泪落下来。
眼泪从玮玮好看的眼睛中夺眶而出。他让泪水肆意流着,并不去擦。他不得不目视这样
的焚烧,不得不参加这样的对亲爱的古老的北平城的祭莫,不得不忍受对他自己和祖国尊严
的践踏!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宗璞《南渡记》第三章。吕老太爷(吕清非)是前清举人,参加过同盟会,民国时
曾担任国会议员,当日伪政府逼他出任伪职时,他愤而自尽。吕清非有三个女儿:长女吕素初嫁到外地;
次女吕绛初嫁澹台勉,他们育有女儿孩子(澹台孩)、儿子玮玮(澹台玮);三女吕碧初嫁明仑大学历史系
教授孟越(字弗之),他们育有女儿离己(峨),灵己(帽)和儿子合己(小娃)。“七七”事变后,孟越携
家南迁,任教于西南联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说“忽然不用担心炮火,人们心里都空落落的难受”,人们难受,是因为担心
这短暂的平静之后,会有更激烈的战斗。
B.作者详写焚烧的场面,连用“郑重”“静默”“肃立”“默然”等词语描写众人的神态,意
在表现北平沦陷后大家内心的沉痛与仇恨。
C.绛初主动把犯禁的书报和玮玮画的地图都烧了,还叮嘱玮玮不能让吕老太爷知道此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事,这表明她是一个软弱无能、胆小怕事的人。
D.文中的“不肖!不肖子孙!”是作者借孟越之口,表达对北平守军的强烈不满,对他
们放弃抵抗、撤离北平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一段中写道“那就是说,侵略者命令被侵略者放心地听他宰割”,作者在叙事
中插人议论,语含讥讽,以此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
B.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善用伏笔照应,“路旁不知何时挖了一个坑,里面有不少纸灰”就
是伏笔,后文烧毁书报等物的情节与之相照应。
C.小说叙事点面结合,物象也具有象征意味;烧掉一堆书报是从“面”上写,而烧掉玮
玮画的象征着国家尊严的地图是从具体的“点”上写。
D.小说细节描写细腻生动,比如同是写孩子们的“哭”,小娃、嵋和玮玮的“哭”不相同,
体现出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的差异。
8.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来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南渡记》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的小说,他们在动荡的
时代里,有无奈,也有坚守。请结合文本,对吕清非和孟越的“无奈”与“坚守”进行简要
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①。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②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媮:通“偷”,苟且。②《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 能无愧哉
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 能无愧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
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
用法不同 。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 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14.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 15~16 题。
菊梦 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九日登高台寺 沈辂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菊梦》抒梦中情,写醒时怨,虚实结合,写出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读后令人产生无限悲凉之情。
B.《菊梦》是《红楼梦》中众人结社赋诗时黛玉所作,这种风雅之事已成俗,可从沈诗中得到印证。
C.沈诗首联写登高所见所感,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含蓄而深沉。
D.曹诗借梦表达想与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结交,沈诗“对酒披襟”则直接描绘出作
者率性而为的风姿。
16.两首诗均以景结情,其意蕴却迥然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坚定追求美好的德行,即便是屡遭沉重打击,仍然矢志不渝,至死不变。
(2)苏轼《赤壁赋》中的“主客互动”非常多,比如,当作者饮酒时“_____________”,同游之客即吹起洞箫“_____________”。
(3)“轮台”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既实指具体地名,又泛指边塞重地。“轮台”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近年来,依托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开发和广泛运用,怀旧类短视频迅速走红。在一些老街区,承载着人们记忆的“80 年代记忆小巷”变身成网红文创新地标,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_________。
其实,人们点击怀旧短视频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想在碎片化时间里寻找心灵慰籍,以及希望通过怀旧短视频还原集体记忆,生发情感共鸣。当下,80 后、90 后正成为社会发展的_________力量,同时他们也免不了承受着一定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怀旧短视频正好成为放松身心的_________。利用吃饭、候车等间隙当一回“低头族”,成为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难得的休闲娱乐时间。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怀旧短视频的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内容难免_________,有关部门对此应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鱼贯而行 中坚 载体 不相上下
B.摩肩接踵 中间 媒体 不相上下
C.摩肩接踵 中坚 载体 泥沙俱下
D.鱼贯而行 中间 媒体 泥沙俱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利用吃饭、候车等间隙当一回“低头族”,是人们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难得的休闲娱乐时间。
B.利用吃饭、候车等间隙当一回“低头族”,成为人们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难得的休闲娱乐方式。
C.在利用吃饭、候车等间隙当一回“低头族”,成为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难得的休闲娱乐时间。
D.在利用吃饭、候车等间隙当一回“低头族”,这是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难得的休闲娱乐方式。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近日,科学家将地球上的微生物送入地球上空的平流层,以测试这些微生物的生存耐受力。平流层的自然条件与火星极为相似, ① ,这一实验对研究微生物能否在火星环境下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到距离地球很远的星球上执行任务, ② ,科学家一直很期待通过对火星进行科学研究,能够在食物等物资供应方面取得进展,这次测试发现,( )。实际上,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可以在实验中存活下来,但 ③ ,意味着某些微生物或可帮助人类在地球之外解决食物和材料供应问题,这对远离地球的人类至关重要。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即使在平流层非常强的紫外线照射下,某些微生物特别是黑曲霉菌的抱子也能存活
B.某些微生物特别是黑曲霉菌的抱子,即使在平流层非常强的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存活
C.某些微生物特别是黑曲霉菌的抱子能够存活,即使在平流层非常强的紫外线照射下
D.即使某些微生物特别是黑曲霉菌的孢子,在平流层非常强的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存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备选一)
廿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华夏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揭示农时规律,指导农业农事。千百年来,汇聚着中国民间智慧的廿四节气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年,北京冬奥开幕之日适逢立春节气,以廿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惊艳世界,浪漫而温暖的中国气韵彰显了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备选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独立完成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伟大壮举。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1960 年,援华外国专家撤走,留下大批未完成工程,我们咬紧牙关,从头再来,最终不仅完成了所有已开工建设的工程,更增强了自力更生的勇气。从此,无论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还是空间站的建设,面对国外的高科技封锁,我们一不等二不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请结合材料,以“骨气与底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备选三)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青年们逐渐从“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想读什么有什么”,不断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邀请你参加名著推介视频的拍摄,请选择一部名
著,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准备一篇推介稿,结合材料的启示,阐述推介的理由,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
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1.C (中国笔的优势在于“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且中国毛笔的优势也不能“使得
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
2.A(A 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
象的把握和理解”可以推出;B 项,“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是“形声相益”,而非
“形象性”,而“可与绘画姬美”的是用书法写就的唐诗绝旬,而非“汉字”;C 项,“只
要…也能…”过千绝对,且根据材料二,《兰亭集序》的美与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
想分不开;D 项,“因为作者具体悄感不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字的写法不仅与作者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的具体感情有关,还与所写文字的思想内容有关)
3.C(A 项出自东汉蔡邕《九势八字诀》,讲如何运笔,与两则材料的观点并无直接关
联;B 项取材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明汉字笔画与自然物象的相似性,可作为材料一
“书者如也”的论据;C 项出自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强调人的德行(即“品”)对书
法的影响,可作为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D 项出自清代刘熙载《书概》,讲草书的评价标准
与运笔方法,与两则材料无直接关联)
4.①材料一由“生命体的骨、肉、筋、血”的比喻引出作者观点,这样写便于深入浅
出、生动形象地说明汉字的“象形”特点。②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样写立场鲜明,
简明扼要,便千展开论证。
(每答出 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
①字体方正圆厚,庄严雄浑,彰显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
②碑文结构严整,用笔刚正,展现了中国毛笔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
③风格庄严笃实,让人能感受到颜惟贞地位的尊崇以及颜真卿对父亲的敬重之情。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具体依据“生命体的感觉”“中国毛笔书法艺术”“书法家的思
想感情”三个要点评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A 项“会有更激烈的战斗”欠妥,人们难受是因为北平的沦陷;C 项“是一个软弱尤能、胆小怕事的人”有误;D 项“不肖!不肖子孙!”是孟樾自责)
7.C(“象征着国家尊严”欠准确,玮玮画的是“外国军队侵略图,表明他对侵略者的仇恨”)
8.①以儿童的思维和口吻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真实生动;②更加直观地表现日寇的
入侵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以及孩子们对侵略者的痛恨。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无奈:在中国遭受日寇入侵的时候,他们面对时局只能暂时自保,无力奋起反抗,驱逐侵略者。吕清非对守军由寄予希望到最终失望,只能在椅子上呆坐;孟樾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只能强忍内心的痛苦,烧掉书报杂志等。②坚守:他们坚守民族尊严、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爱国情怀。吕清非在北平沦陷后不再看报,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最终以死抗争;孟樾自责自己是“不肖子孙”,后来携家南迁,离开日本人统治的北平,任教于西南联大,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
(每答出一点给 3 分,其中总说 1 分,分析吕清非 1 分,分析孟樾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 分)B
11.(3 分)C
12.(3 分)C(“不争于仕途”错。)
13.⑴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
⑵但是凛冽的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些昏暗的日子,确实也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啊!
【评分参考】共 8 分,每句 4 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国君要尊重官员,君明则臣良。②材料二认为朝廷要注重对世人的教化。③材料三认为统治者要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
【评分参考】共 3 分,答出一条得 1 分,答出三条即可得 3 分。其他答案若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 分)C(“感情一致,含蓄而深沉”错)
16.①曹诗结句描写梦醒后的场景。枯黄的草、寒冷的烟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②沈诗结句描写宴会结束时,意犹未尽的场景。霞光满天,色彩绚烂,营造出一种宏远阔大的意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恣意豪放、自由洒脱的形象特点。
【评分参考】共 6 分,答出一条得 3 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示例二: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曹唐《送康祭酒赴轮台》)
示例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有符合要求,即
可给分)
18.C(鱼贯而行: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中坚: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中间:在
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媒体:指交流、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传播信息的工具。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
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19.B
20.示例一:人们点击怀旧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想在碎片化时间里寻找心灵慰藉、还原
集体记忆和生发情感共鸣。
示例二:想在碎片化时间里寻找心灵慰藉、还原集体记忆和生发情感共鸣是人们点击怀
旧短视频的主要原因。
(句式符合要求 2 分,内容完整 2 分,表达通顺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21.A
22.示例:①适合作为测试场所 ②物资供应是一个难题 ③黑曲霉菌能存活(每写出
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参见 2021 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
以下为内部三模,不公开
2022届高考考前综合训练材料
语 文
第一部分信息类阅读
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挑距离较近、面积大一点儿的两摊水。将手指插入其中一摊并往另一摊的方向引去,再松开手,也不会发生什么,水顶多面积大了一些,但也仅此而已。注意观察水是如何又向后缩回了一点,因为你用手指拉动的水被留在后面的水吸引,从而被轻轻拉了回去。但是当你用手指将水引向更远处,直到两摊水刚好彼此触碰时,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水不再被其留在后面的水拉回去了。相反,它现在被自己的新朋友吸引——两摊水融为一体,因水的黏性而紧紧依附在一起。
在完成一次这样的实验之后,我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这些小水塘,这时水做了一件我此前从未注意到的事,但事实上它每次都会这么做。抹布吸了很多水,这是它的本职工作,然而留下的水却被“熨”成了一层薄薄的平坦的水面。不过这层水的平和薄只会维持一秒,随后水明显将自己拉在一起,又形成了上百个小小的水塘。这些细小的水塘通常彼此相连,使得这片湿水区看上去斑斑驳驳。试一试,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从小草到参天的橡树,你所见到的每一株植物都需要依赖毛细作用将水从地下运输到最高处的叶子。我们知道树的内部并没有水泵之类的东西,但是成千升、上万吨的水都要从上壤里运输到高高的树冠。没有毛细作用,这根本无法做到。
回到厨房,强力吸水抹布、纸山以及其他编织精美的材料适合拧水的原因便是它们经过了特殊设计,从而将毛细作用最大化了。而一块真正好的抹布无须移动,便能像磁铁一般将周围的水吸过去,这能给人一种奇怪的满足。那便是毛细作用带来的欣慰感。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此时值得我们稍稍离题,说明一下对细节的注意与更为广泛的观察结合起来,是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加深人了解当前发生的事情的。我们来看看弄得到处是水的厨房实验如何能结合沙滩上的一次散步经历,来帮助顸测当地的一条河是否可能会发洪水。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一旦学习到该注意哪些事物,它们又会带来什么影响,那我们看到的每一片水便不只是美丽迷人,还会成为提示其他现象的线索。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讲述清理桌上“小水塘”所观察到的现象时,用“试一试,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来提醒读者,动手实践是理解作者所讲科学原理的最好方式。
D.作者以“一块真正好的抹布”为例,详细描述了抹布如何“像磁铁一般将周围的水吸过去”,是为了证明毛细作用给人带来的“欣慰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属于“毛细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桌子上的水杯被打翻时,留在桌面上的水将其他水拉住,阻止它们全部流到地上去。
B.中国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在蘸墨时,墨汁会从下垂的笔尖一直上升到笔的根部。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重量时才会坠落。
D.当风暴来临时,高于溪流平面的土壤中所吸附的水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
4.作者在行文时为什么将厨房作为重要的叙事地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题二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
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伟大义务具有重大意义。
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没有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C.社会上许多宣传“三月速成”“包教包会”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
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D.思考和知识应该是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到“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而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6分)
题三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C.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D.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B.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C.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D.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3分)
A.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B.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材料二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论证说服力强,请简要分析。(4分)
5.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6分)
第二部分 文学类阅读
题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文本二: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B.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7.下列对守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口中说着不要婆家的东西,却手上像“捍卫什么似的”不让妹妹拿,少女的害羞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B.还没做鞋就幻想“那人”穿上鞋的场景,体现了守明对爱情充满憧憬,也包含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C.本来只是想让“那人”试试鞋子,却没想到被迫与“那人”握了下手,这是守明品性柔顺的体现。
D.守明是一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青年女性的典型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识,但仍以传统美德为主。
8.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为小说的“后记”,有人认为它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也有人认为它可以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题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别了,武器①(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
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
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
“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
“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
“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
“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商量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我”机警灵活,看到宪兵将被问话的人枪决,不甘心束手就擒,找机会成功逃离。
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短小,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中校被审问的过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一情节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我”是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也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D.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题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根河之恋 叶梅
根河是鄂温克人①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有删改)
【注】①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7.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8.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9.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题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依律私杀耕牛者罪。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仅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细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B.补荫,指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是我国古代一种选官制度。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C.待制,原谓皇帝咨询的近臣,宋时为较高级官员的头衔,此处表示百姓对包拯的敬重。
D.地券,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立的契约,用以载明土地的面积、价格及坐落、四至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奉养父母,包拯前后两次辞官,在父母亡故后,他依照礼制守丧,守丧期满依然不忍心离家就任官职。
B.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了进贡行为,离任后没带走一块砚台。
C.为解决河水泛滥问题,包拯不畏权贵,强行拆除贵族势力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最终疏通了河道。
D.包拯一方面反对贿赂契丹,力主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建议分黄河以北的驻军到各州,训练义勇,节省开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2)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14.割牛舌的盗贼,对包拯惊服的原因是什么?(3分)
题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家。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抟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唐俭为天策府长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B.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C.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D.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位,申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御史,原为史官,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职能为监督军政要务,正风肃纪,纠劾不法等。
C.民部,即户部,唐代以前各朝皆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部”改称为“户部”。
D.载笔,指随身携带文具记录国家军政大事,后来专指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各种重要文件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由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理,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
B.皇甫上书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认为应体谅臣子的忠贞之心,之后又指出皇帝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原先那样豁达。
C.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尧、舜为榜样,重视贤才轻视银钱,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
D.因担心史官不能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洎拒绝了,唐太宗只好作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14.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3分)
题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帝好土功,既作许昌宫,又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力役不已,农桑失业。司空陈群上疏曰:“昔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以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帝答曰:“王业、宫室,亦宜并立。”群曰:“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今二虏未平,诚不宜与古同也。”帝乃为之少有减省。
帝聃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凡数千人。廷尉高柔上疏曰:“昔汉文惜十家之资,不营小台之娱;去病虑匈奴之害,不遑治第之事。况今所损者非惟百金之费,所忧者非徒北狄之患乎!可粗成见所营立,以充朝宴之仪,讫罢作者,使得就农;二方平定,复可徐兴。”帝报曰:“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辄克昌言,他复以闻。”
帝又欲平北芒,令于其上作台观,望见孟津。卫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五·魏明帝》)
文本二
魏书曰:帝容止可观,望之俨然。自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评曰: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敝,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哉,其殆疾乎!
(选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B.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C.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D.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桑,耕种田地与植桑养蚕,泛指农业生产,古代统治者皆以劝农桑为治国要略。
B.劳力,旧指体力劳作的人或劳动力,含贬义,文中“劳力”就是这个意思。
C.九河,禹时指黄河的九条支流,近人多认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
D.容止,文中指人的仪容举止、容貌风度。如《孝经》:“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先后兴建或修复许昌宫、洛阳宫等,面对司空陈群的谏阻,明帝认为帝王宫殿建设与帝王之业同等重要。
B.高柔劝谏魏明帝,认为应在平定吴国、蜀国之后方可慢慢兴建宫室,明帝认可他说的话,请他继续直言进谏。
C.魏明帝即位之后,礼遇大臣,选拔人材,辨别真伪,戒绝虚浮华靡,且行军用兵,决断大事,文武大臣都很佩服。
D.魏明帝沉稳坚毅,做事果断,率意而行,记忆超群,甚至小臣们的父兄子弟的官职品性、声名业绩都不会遗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可粗成见所营立,以充朝宴之仪,讫罢作者,使得就农。
(2)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14.文本二文末有“其殆疾乎!”的论断,请根据文本一的内容,说明作者得出这一推断的理由。(3分)
第四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题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桑蚕正要吐丝结茧,农人编织竹匾紧张准备,麦已成熟,农人陇上挥镰收割。
C.风雷生于北极,阵阵大作,云雨从深潭引出,恣肆磅礴,“顿驱”更显雨势之急。
D.菽粟,指大豆和小米,此处泛指粮食,尾联诗人运用想象,描写了丰收的场景。
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题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赴犍为经龙阁道① 岑参
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
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
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
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
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
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
【注】①本诗为大历元年诗人经龙门阁时作。犍为,指嘉州,今四川乐山。龙阁道,即龙门阁栈道,在今四川广元东北,是蜀道中最险的一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六句用“暗”“网”二字,描绘富有动感的山林景色,突出了蜀道风光的独特。
B.“屡闻羌儿笛”与诗人另一诗句“胡琴琵琶与羌笛”,都以声写静,暗含诗人愁绪。
C.尾句中“岷峨”泛指高山,全句表达了诗人不因险阻而退却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心态。
D.本诗前八句描写行道场景,后四句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全诗结构清晰。
16.本诗前四句与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四句都描写蜀道,请简要分析两诗各从哪些角度写了蜀道的特点。(6分)
题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三) 李贺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②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注】①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②紫陌:指帝都郊野的道路。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句,点明春笋生长的季节、位置和数量,“满”字突显了春笋茂盛的状态。
B.杜诗第二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春笋数量之多,生长之密,以至遮掩了门前的路。
C.李诗由自家庭院的泉眼石缝中长出的两三根竹笋起笔,表达看到新笋的欣喜之情。
D.李诗第二句以“紫脉”与“家泉”对举,表明新笋已长到墙外,展示其生命力极强。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16.两诗都描绘了春笋蓬勃生长的景象,请结合两诗第三、四句比较分析。(6分)
第五部分 名篇名句默写
题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学习需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正如荀子《劝学》中鼓励的那样:
“ , ”。
(2)《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强烈的诘问指责了秦统治者对老百姓极力搜刮,自己却奢靡浪费的行为。
(3)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较为常见,如“ , 。
题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以《齐谐》中“ ”描摹大鹏乘风而上的情状,又以“ ”点出斥鴳飞翔的范围,揭示出二者境界之别。
(2)郦道元在其地理学著作《三峡》中,以“ , ”间接描写出两岸悬崖陡峭、深谷幽邃的奇异景象。
(3)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频繁在唐代诗词中出现,如“ , ”。
题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林同学比较情绪化,网络发言有时不够理性,作为朋友,你可以用《论语·卫灵公》中的“ , ”来劝他注意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做弟子的不一定不如老师,做老师的也不一定要贤于弟子,因为“ , ”。
(3)古代诗人认为得到江河山川的帮助,视野会更加开阔,诗歌也会更有品味。“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 , ”。
第六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题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致敬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志愿军战士因补给___,只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上啃冻土豆充饥。一位观众为了_____,决定亲身体验一下先烈们的不易,把土豆煮熟后放进冰箱冷冻了十几个小时,取出后才发现根本咬不动,于是感慨万千,直言“不仅牙很酸,心也很酸”。
许多年轻人观影后,在_____和感动之余,也对自己历史知识的欠缺进行了反思。“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我曾经感到不解,为什么要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去打这场仗。”但电影中毛主席的一句话让他们_____,“美军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意义,正如志愿军战士们所言,“我们打这场仗,是为了让后代不用打仗。”
对年轻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没有《长津湖》,( ① );而看过《长津湖》的,( ② ),认为观看影视剧也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一种好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贫乏 抚今追昔 震撼 幡然醒悟
B.匮乏 抚今追昔 震动 恍然大悟
C.匮乏 忆苦思甜 震撼 恍然大悟
D.贫乏 忆苦思甜 震动 幡然醒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致敬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B.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C.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致敬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D.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使得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思考这段历史。
20.根据图表信息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形状记忆材料属智能材料,能够“记住”第一次成型时的初始形状,在适当条件下它会呈现临时形状,但当受到热、光、电等外界刺激时,又可以从临时形状回到初始形状。近年来,形状记忆材料与纺织品碰撞出科技感十足的“火花”,让服装变得有记忆、更“聪明”。比如把镍钛合金形状记忆纤维加入“体型庞大”的婚纱或者演出服中,折叠后只需用电吹风吹一下就会恢复“出厂设置”。再如应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纤维制造防烫伤服装,( 甲 ),然后固定在服装面料内。当该服装表面接触高温时,( 乙 ),在两层织物内形成很大的空腔,使高温远离人体皮肤。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平网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
(乙)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
B.(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平网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
(乙)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
C.(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平网状
(乙)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
D.(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平网状
(乙)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题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神话是 ,而希腊神话是长篇大论。这不免让人觉得中国神话低人一等,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很难说是其本来面目。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是不正宗的。对于千年前的文献《搜神记》《列仙传》,研究者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事实上那是 的神话。比施瓦布早几百年的明代作家周游的《开辟演义》,要算故事完整、情节跌宕的神话读本了。若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 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
有人怀疑希腊神话的真实性,因为缺少必要的考古发现;( ),如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相关语言文字叙事。因此,中国古代 的神话也不少,关键是选择哪些来传承传播。且中国神话有不同于希腊神话的独特价值,如大禹治水体现的牺牲精神、开拓精神以及科学意识,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片言只语 货真价实 波澜壮阔 鸿篇巨制
B.断简残篇 真材实料 气势磅礴 鸿篇巨制
C.断简残篇 真材实料 波澜壮阔 连篇累牍
D.片言只语 货真价实 气势磅礴 连篇累牍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而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中国神话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B.然而中国神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C.然而文物的大量遗存,表明中国神话的存在的确是真实的
D.然而中国神话是真实存在的,也的确拥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甚至认为那不是正宗的。
B.而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不是正宗的。
C.而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甚至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D.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而言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要做到自立自强。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① ,关系着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对于农业现代化更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把种子比作农业的“芯片”十分形象,芯片中有大量的晶体管, ② 。现代育种首先要把优良的基因发掘、鉴定出来,再把带有这些基因的材料进一步地杂交、分离、重组、筛选,也就是把对育种目标有用的基因重新“组装”,同时 ③ 。近年来,世界各国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对作物生产促进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增强抗性、改善品质等方面。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以2021年为例,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是基础创新研究方面的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方面,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出来。这些都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句式整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题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很大。这是____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庞大、种类丰富、缤纷多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_____也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______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______要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 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 乙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才远远不足。( 丙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要深刻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 丁 )应当认识到,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 而且 既 也
B.由于 而且 既然 就
C.因为 尤其 既然 就
D.由于 尤其 既 也
19.如果将下面的内容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可以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课程,大力培养一支奋发有为的保护传承生力军。
A.甲 B.乙 C.丙 D.丁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B.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C.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目标,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D.源源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 。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 ,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多样的体育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第七部分 写作
题一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近代的蔡元培先生更是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近年,学校教育中“五育并举”进一步受到了重视。但是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却各有不同。某媒体就此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
家长1:美育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和考试无关,学点也好,不学没什么关系。
家长2:学学绘画和音乐挺好,多一门才艺将来升学求职都有用。
……
学生1:我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各种乐谱符号比数学还难。
学生2:美术课本上那些画似乎没有现在流行的漫画好看,我的同学都在描那些漫画。
……
南粤中学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艺术节上以“美育中的知与行”为主题的演讲,请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二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三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祝融号着陆神秘的火星开启探索之旅,神州十三号乘组三名宇航员首次完成长达半年的太空驻留任务,从“天宫”空间站顺利返抵地球……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②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③给完成太空驻留任务从“天宫”空间站返回的神州十三号乘组宇航员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四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独立完成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伟大壮举。1960年,援华外国专家撤走,留下大批未完成工程,我们咬紧牙关,从头再来,最终不仅完成了所有已开工建设的工程,更增强了自力更生的勇气。从此,无论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还是空间站的建设,面对国外的高科技封锁,我们一不等二不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请结合材料,以“骨气与底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五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廿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华夏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揭示农时规律,指导农业农事。千百年来,汇聚着中国民间智慧的廿四节气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年,北京冬奥开幕之日适逢立春节气,以廿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惊艳世界,浪漫而温暖的中国气韵彰显了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六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第一个先期组织——安源儿童团在安源矿区成立。从最初的劳动童子团,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儿童团,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再到1949年成立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直至今天。在这百年征程中,无数少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民族的希望:解放战争时期最小的战士、在敌人狱中遇害时年仅8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宁死在敌人的铡刀下也不出卖党组织的不满15岁的刘胡兰……每一个青年人都曾经历青葱的少年岁月,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伟业从来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身份完成写作。
①1949年10月13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②2022年5月4日,给刚刚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弟弟(妹妹)的信。
③2049年9月1日,应小学母校的邀请在新学年开学典礼上致辞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考考前综合训练材料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第一部分 信息类阅读
题一
1.(3分)
A(“凸月面”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不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形成的现象。)
2.(3分)
A(B项,作者使用“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项,用“试一试,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来告诉读者,动手尝试就能看到作者所描述的现象;D项,作者以“一块真正好的抹布”为例,不是为了证明毛细作用给人带来的“欣慰感”)
3.(3分)
B(A项,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C项,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D项,该现象体现的是气压对水毛细作用的影响。)
4.(4分)
①作者从观察到的生活细节入手,让读者更容易认识水的特性;②启发读者将身边的细节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结合在一起,更深入的理解自然界中水的规律。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二
1.(3分)
D(“老学究”被人笑话,不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而是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
2.(3分)
C(A项,“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是群众取得社会斗争胜利的力量之一;B项,根据原文,并非所有“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都是“真正有智慧的人”;D项,根据原文,在人们的学习中,“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没有后者“保持”前者的关系,而是后者为前提,前者为体系的关系。)
3.(3分)
A(原文“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可知“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检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选项中,A项指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B项,强调躬行实践比识见言论更重要;C项,强调实践的作用;D项,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此三项都不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
4.(4分)
①材料一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②材料二是在文章开头就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①要真正学会孝,就要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才能形成关于孝的“活知识”,②“服劳奉养,躬行孝道”是“学孝”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服劳奉养”的实践中掌握了解“孝”的客观规律,并在“躬行孝道”中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所以说“而后谓之学”。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三
1.(3分)
C(“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是从客观方面来认识艺术。)
2.(3分)
C(A项,哥特式教堂与埃及雕刻没有“师承”关系;B项,“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与“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材料三认同“艺术是自然的再现”,而材料二认为艺术“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两者观点不一致。)
3.(3分)
A(根据材料三,理想的自然主义者认为,“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A项表现了正常的和典型的美,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的审美,是正确项。B、C两项只谈了对自然的审美,未涉及艺术;D项强调艺术创作与自然有距离。)
4.(4分)
①论点辩证深刻,在承认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再点出本质是“自然的实现”;②论据合理充分,用建筑、音乐、抒情诗等论据论证了“模仿说”观点存在漏洞;③论证逻辑严密,先承认其有合理成分,再对其不合理性予以批驳,最后举例论证;④论证语言精确,“已不能完全成立”“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表达恰切、有分寸。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使艺术和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②“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③选取瀑布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自由的创造,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④诗句呈现出了瀑布这一自然景观旺盛、强烈的美感,彰显了自然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部分 文学类阅读
题一
6.(3分)
B(A项,“对比”的说法不正确;C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D项,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7.(3分)
C(与“那人”握手不是品性柔顺的体现。)
8.(4分)
①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②用鞋能较好地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观点一示例:“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是真实的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示例:“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二
6.(3分)
B(A项,“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撤退的场面很大,“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没有说官兵惊恐、狼狈逃命的状态;C项,“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错误,由“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意大利永远不撤退。”“擅离部队,明令枪决”可知,是搜索他们认为擅离部队、叛逆的官兵,且是“明令枪决”,并非“残忍……”;D项,“绝望”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撤退的官兵盼望又不相信的情绪,并无“绝望”。)
7.(3分)
C(“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过于绝对,文中曾写到“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就表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受和对人们心理的推断。)
8.(4分)
①写他们认为撤退没危险,而博内罗逃走很傻,事实证明博内罗逃走是对的,没有逃走的人才是傻瓜,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①让作品中的人物“我”直接说话,没有作者立场的直接表露;②表达上,很少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多是中性的描写;③客观、冷静的表达,能让读者更为独立、理性、深入地思考,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三
6.(3分)
D(“城市里流行的裙子”与原文不符,过上“快乐时尚的新生活”于文无据。)
7.(3分)
A(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8.(4分)
第一问: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第二问:象征了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第一问3分,答对两点1分,三点2分,四点3分;第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①“这河的深奥”的含义包括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丰富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发展等三个方面;②“抵达不了”是因为“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③寄托了作者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题一
10.(3分)
C(“按察使”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和B项。“吏不自安”中,“吏”是“不自安”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11.(3分)
B(补荫制度不是通过考试获得,而是对因故而被取消的荫封予以补封。)
12.(3分)
B(“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了这一行为”错误,根据原文“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仅足贡数”可见,前任知州大肆敛取砚台是为了用进贡剩余的砚台进献权贵,包拯终止的也不是进贡行为,而是只收取符合进贡数量的砚台。)
13.(8分)
(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4分。“径造”“陈”各1分,大意2分。]
(2)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4分。“负”“械”各1分,大意2分。]
14.(3分)
①盗贼惊讶自己竟自投罗网,②佩服包拯破案的计策。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按照当时律令,杀害耕牛的人要被判罪。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离任后,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革除贪官官职,终身不再录用,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动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按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植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题二
10.(3分)
C(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11.(3分)
D(载笔,指携带文具记录王事,亦借指史官。)
12.(3分)
D(“因担心史官不能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有误。)
13.(8分)
(1)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
[4分。大意2分,“所乏”“恨”各1分。]
(2)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
[4分。大意2分;“书”“庶几”各1分。]
14.(3分)
①“笑”是因为拔剑斩豕的得意,②“悦”是因为太宗明白了唐俭话要在国家政务上有作为(“别在打猎上逞雄”亦可)的劝谏之意。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闰三月二十日,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 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 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殿,使百姓 劳累;收地租,(是)重收赋税;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太宗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 人说:“德参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适合他的心意吗!”想要治他 诽谤罪。魏征劝谏说:“当汉文帝在位时,贾谊上书,说有可为它痛哭的是一件事,可为之流泪的是两件事。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则不能打动君王的心,所谓狂夫的话,圣人加以选择,希望陛下明察裁断。”太宗说:“朕怪罪德参这类人,那么谁还敢再说话呢?”于是赐给(皇甫德参)二十匹绢。另一天,魏征又上奏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是过去那么豁达了。”太宗于是对皇甫德参另加优厚的赏赐,授予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章说:“宣州、饶州的银矿大加开采,每年可得到银 子几百万缗。”皇上说:“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与其多得到银子几百万缗,怎比得上得到一个贤能的人才。你不曾进荐一个贤才,黜退一个不肖之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过去尧、舜把璧玉扔进深山,把珍珠投进沟谷,东汉的桓帝、灵帝就聚集钱财 作为私人储藏,你想用桓帝、灵帝的下场等待我吗?”这一天,黜退了权万纪,让他归还家里。冬季十月份,唐太宗在洛阳苑中打猎,有一群野猪突然从树林中冲出,太宗拉弓,连发四箭射死四头野猪。一头野 猪突然跑到太宗面前,碰到了马镫。民部尚书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太宗拔剑斩杀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府长史没有见过我搏杀贼寇吗,怎么这样恐惧!”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凭马上功夫得天下,不以马 上功夫治理国家。陛下凭英明威武平定四方,难道还要对一头野兽逞雄心吗?”太宗高兴,因此停止狩猎,不久提升唐俭为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季四月二十七日,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 事,所记载的我可以看看吗?”(褚遂良)答道:“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 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太宗说:“朕有不好的事,你也记下它了吗?”(褚 遂良)答道:“我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不敢不记录。”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人也会都记下来。”太宗说:“的确这样。”
题三
10.(3分)
B(昔汉祖惟与项羽争天下,羽已灭,宫室烧焚。是以萧何建武库、太仓,皆是要急,然高祖犹非其壮丽。)
11.(3分)
B(文中“劳力”应指兴役劳民之意。)
12.(3分)
D(“甚至侍从小臣父兄子弟的官职品性、声名业绩都不会遗忘”有误,应是“侍从小臣的官职品性、声名业绩”。)
13.(8分)
(1)只可粗略地完成已动工的工程,充当朝会和宴会之用,竣工之后遣返在工地上劳作的民夫,让他们能够回去务农。
[4分。大意2分,“所营立”“作者”各1分。]
(2)即使上书的文辞粗鄙浅陋,仍然省察穷尽到完全明白,毫无厌倦之意。
[4分。大意2分,“虽”“究竟”各1分。]
14.(3分)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聃于内宠,沉迷后宫;③不吸取历史教训。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明帝热衷于土木建筑工程,已经兴建了许昌宫,又修缮洛阳宫,建起昭阳太极殿,筑成总章观,观高十余丈。不停地征调劳役,农业生产几乎停顿。司空陈群上书说:“当初大禹继承唐尧、虞舜的昌盛基业,还居住在低矮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现在正值战乱之后,人口很少,与汉文帝、汉景帝当时相比,还不超过当时的一个大郡。加之边疆战事不断,将士劳累辛苦,如果出现水灾、旱灾,就会成为国家的重大祸患。现在中原兴役劳民,也是吴国、西蜀所希望的,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问题,希望陛下考虑!”明帝答道:“帝王之业和帝王宫殿,也应该并行建立。”陈群说:“当初汉高祖只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宫室都被烧毁,因此萧何修建了武库、太仓,都是紧急需要,然而高祖仍然责怪修建得过于华丽。现在吴、蜀两国尚未平定,确实不应与古代等同并论。”明帝为此稍有减省。
明帝沉迷宠妃美女,宫中女官的官位和俸禄比照文武百官的数目,共数千人。廷尉高柔上书说:“当初汉文帝爱惜十家的资财,不建造一个小小的楼台娱乐;霍去病忧虑匈奴的危害,没有闲暇营治宅第,何况现在所耗损的不只是百金的资财,所忧虑的不只是北狄的危害!只可粗略地完成已动工的工程,充当朝会和宴会之用,竣工之后遣返在工地上劳动的民夫,使他们能够回去务农,待吴国和蜀国被平定之后,再慢慢兴建。”明帝回答说“:我知道你忠诚公正,心系王室,你总是直言进谏,其它事情,请再进言。”
明帝又想铲平北芒山,下令在上面建造台观,以便远望孟津。卫尉辛毗规劝说:“天地的自然面貌,本来就是高高低低。现在要反其道而行,已经违背了天理;加之耗费人力,民众不堪役使。如果江河涨满,洪水为害,丘陵都被夷为平地,将用什么防御呢!”明帝这才作罢。
文本二
《魏书》上说:明帝容貌举止得体,看起来很有威严。从在东宫开始,不与朝臣结交,不过问朝廷政事,只是潜心读书,深思而已。
明帝即位之后,褒奖礼遇大臣,清理检查朝廷施政效能,使得真伪不能相互变易,谋求禁绝虚浮华靡谗间毁谤的行为,至于用兵,指挥大军作战,决断朝廷大事,谋臣将相,都佩服皇帝的雄才大略。明帝记忆力超群,即使是身边侍从小臣的名字官职品行,声名业绩、任职经历,以及他们的父兄子弟,明帝一旦听过或看过都不会遗忘。明帝宽仁大度,有包容的气度,容忍接受得了直言。明帝听从接受官吏民众士人庶民的上书,一个月有几十乃至上百封,即使上书的文辞粗鄙浅陋,仍然省察穷尽到完全明白,毫无厌倦之意。
评曰:明帝沉稳坚毅,果断有见识,听凭内心率意而行,完全有明君的极好风度。当时民生凋敝,天下四分五裂,不先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开拓帝王的基业,却贸然效仿秦皇汉武大兴土木,置长远的打算于度外,这很危险啊!
第四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题一
15.(3分)
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16.(6分)
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二
15.(3分)
B(“都以声写静”错误,“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写道中所闻,“羌儿笛”和“巴童歌”是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对于一个由中原入蜀地的行人而言,应当是奇特而有吸引力的,但由于道路险阻,行道日久,诗人不但不觉得这些音乐有吸引力,反而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因此本诗中写“羌儿笛”,意在以乐声写愁绪,而不在于写蜀道之静,从前后诗句看,诗人行走的这段蜀道紧靠嘉陵江,水声轰鸣,也难说静谧。)
16.(6分)
第一问:高,险。
第二问:①本诗在正面描写蜀道的“侧径”“青壁”“危桥”“鸟道”的同时,还以诗人“汗流”“胆碎”等侧面描写,突出蜀道的高险难行。②《蜀道难》先以善于高飞的黄鹤“不得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也愁“度”进行侧面烘托,再用“何盘盘”“百步九折”进行正面描写,突出蜀道的高和险。
[第一问,2分;第二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题三
15.(3分)C(并未表达“看到新笋的欣喜之情”。)
16.(6分)
①杜诗三、四句表面写客人的嗔怪,实则表达了诗人幽居自适,沉迷于春笋生长的喜悦之中的情怀,进一步突出春笋生长蓬勃的特征;②李诗三、四句虚写,想象今年春天水湾边的沙岸上,新竹会像青玉般地挺拔生长出来,与一、二句实写的眼前之景相呼应,更形象地表现了春笋生长的蓬勃之态。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第五部分 名篇名句默写
题一
17.(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示例一: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二: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每空1分。凡错、漏、多1字,该空不得分。]
题二
17.(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不过数仞而下
(2)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3)示例一: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示例一: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示例一: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示例一: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每空1分。凡错、漏、多1字,该空不得分。]
题三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示例一: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示例二: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示例三: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每空1分。凡错、漏、多1字,该空不得分。]
第七部分 写作
23.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